又到一年夏天,冰块需求旺盛

2023-06-07 13:39:33 王沥平

农历八月初,白露将近。此前蔓延全国多地、持续月余的高温,终于退缩至华南一隅。


“高烧”退了,不过年轻人杯中的冰块,或许还没有撤掉。尤其仍被高热笼罩的广州、深圳等华南城市,食用冰的销量,依旧居高不下。


某外卖平台7月数据显示,今年凡是被高温波及的地方,其区域内的各大城市,食用冰的销量亦大幅增长。


仅7月下旬,美团外卖上的食用冰块销量,相比去年同期就增长了182%。除冰块之外,食用冰也成为广受欢迎的商品。食用冰销量最高的城市,则分别为北京、深圳、成都、广州、天津,这五座城市的销量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。


不少打工人在社交平台晒各种冷饮,说冰块是他们抵抗炎炎夏日的续命神器,其实,除了食用冰块以外,其他各种冰块的市场也销售火爆,制冰成为了如今的新财富密码。



无锡太湖制冰厂

食用冰销量

正在强势增长



如今的食用冰,因为有成熟的制作工艺,其特点是坚硬、透明,且相对于自然形成的冰块,其更加不易融化。


它的主要作用,是添加到饮料、酒类等饮品中,使温度下降至0度左右,从而达到最佳的饮用口感。除了直接放入饮品中,食用冰还可以放在饮料、水果、食品等盛放器皿的外面,称之为冰镇。


以今年的广州为例,美团外卖的配送数据显示,晚上8点到凌晨4点,食用冰块的销量占到全天总销量的一半以上,晚上9点是最高峰。具体到消费用户上,既有家庭个人消费,也有饮品店和酒吧等商家消费。


而且,根据个人和饮料店的购买使用情况看,如今将食用冰直接放入饮品中的模式较为普遍,这样的习惯,又多在年轻群体中流行。


毕竟根据《伤寒论》的观点,珍惜体内阳气,需时刻避免阳气受损,养生最直接的方式是“避寒”。如此一来,国内上了年纪的老年群体,基本跟加冰的冷饮绝缘了。不信问问那些已人到中年的80后,平日里是冰镇饮料喝得多,还是保温杯里的枸杞茶喝得多。


年轻人阳气盛体质好只是一面,还有一个因素是,“加冰饮用”的观念是舶来品,更容易被时下的年轻人接纳。


近代以来饮料加冰,是从西方(实际上是美国)渐渐传开的。


19世纪初期,美国人弗里德里希·帝陀,为了提高自家制售冰块的销量,起先以免费为诱饵,把冰块赠送到波士顿的各个酒吧。很快调酒师们就发现,相比于常温的饮品,顾客确实喜欢喝低温的。


一百年后,美国各大酒店,几乎全都给客人提供加冰饮品。随着西方人足迹渐渐踏遍全世界,饮品加冰的习惯也在后来传到了东方。


有意思的是,另外一种观点认为,相比于美国,欧洲饮品加冰的观念并不浓厚。这是由于早期的食用冰块,都是从北美洲经大西洋长途到达欧洲的。价格昂贵导致该习惯最初只在欧洲上流社会流行。再后来欧洲也有了成熟的制冰技术,普通民众却没有养成这个习惯。


相比之下,对于现代制冰技术演化而成的饮品加冰观念,国内大众却能轻易接纳。有观点认为,这跟我国悠久的食冰历史有关。


在我国古代,冰块加入酸梅汤等饮料中,成为冰珠。而在欧洲,饮料传统上并不加冰。甚至在印度以及其他一些国家,饮料加冰被看作不健康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食用冰销量增加的几座城市,又恰好跟年轻人扎堆的城市是重叠的。


《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》报告显示,北京、深圳、广州、成都,在年轻人才吸引力排行榜上位列前七名。其中,深圳在一线城市中人口结构最年轻,15岁到59岁的人口占比为79.5%。


在年轻人的加持下,炎炎夏日推高了食用冰的销量。哪怕是气温不高的情况下,相对于其他地方,这些城市的食用冰销量,依旧处于高位。



非食用冰块销量的

非常态化



食用冰的销量增长,跟饮用习惯和年龄群体有关,而其他冰块的销量涨幅,则跟应用场景密切相关。


非食用冰块,其主要作用是物理降温。这类冰块,可称之降温冰、条冰、冰砖。如今,随着生鲜配送销售模式出现,适用于多种用途的降温小冰袋,或者其他类型的冰块,也在显著增长。


这类冰块的生产,相对于食用冰制作工艺较为粗放。直接在制冰池里注入自来水,而后加入一定比例的盐氨和冷冻液,当冰块冷却成型后,再按照不同的用途切割即可。


今年高温大范围肆虐的情况下,非食用冰块的应用场景相比于过去,可谓大大增加。


比如常态化核酸检测模式下,一些核酸检测点不易安装空调和风扇。为了给检测人员降温,便宜、运输和放置便捷的冰砖,成了降温利器。除了核酸检测点,一些学校在教室和学生宿舍,也采用了冰块降温的方法。


在高温肆虐的七月份,四川某地的电工为了给地下电缆降温,直接将大量的冰块堆积在电缆外面,看起来简单粗暴,效果立竿见影。


高温模式下的冰块需求是非常态化的,一旦气温回归正常水平,就不需要冰块了。也因此针对这类场景的使用情况,冰块的销量存在周期性的波动。


目前,国内非食用冰块的使用,生鲜配送领域是常态化的。根据《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》显示,2020年,国内生鲜配送行业规模达到了4584.9亿元,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64%。


80后和90后,是线上生鲜消费主要群体,35岁以下的用户占比为55.7%。除了注重便利性和快捷性之外,他们对生鲜品质的要求更高,所以生鲜领域对于降温冰块的使用量始终处于高位。


随之而来的,就是冰块市场的销量火爆。



制冰这门生意在火爆



今年夏天,成都双流的一家制冰厂,订单量比去年翻了一倍还不止。


此前厂里每天的制冰量为1000块,今年夏天则增长到了2000多块。一块冰重量为40公斤,日产能为80吨。往往刚出冰不到半小时,就被客户拉走,都来不及放冷库。


冰块制造火爆,自然也推高了制冰设备的销量。


国内制冰设备龙头企业雪人股份,今年上半年归属股东的净利润达到了1000万元,其增幅达到了135.20%。


而对于制冰产业的前景,各界同样看好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除了因高温天气催生的非常态化应用场景外,大型超市、商业场所、医疗生物、纺织化工、生鲜食品配送等行业领域,才是常态化的应用。


尤其农产品、生鲜食品、海鲜和超市零售市场等应用领域,对冰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。数据显示,2020年,我国冷链物流市场总规模为3832亿元,今年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500亿。


根据国务院《“十四五”冷链物流发展规划》,到2025年,肉类、果蔬、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%、30%、85%。未来生鲜配送等领域,会越来越依靠全程冷链。


不过,中国制冷学会科普部主任李晋灏也指出,国内全程冷链由于普及度不高和成本原因,目前仅用于高端食品、海鲜和蔬果保鲜等场景。对于一些附加值并不高的农产品的保鲜,还是需要以冰为主。这就意味着,从春秋时期开启的、以冰为主体的冷藏保鲜技术,在将来还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。


古代制冰,受限于技术和季节。《周礼》就有“祭祀共冰鉴”的描述。1978年,湖北曾侯乙墓就曾出土过铜冰鉴。


冰鉴最外层为厚实的青铜装饰,中间夹层放置冰块,最内层可盛酒或放置食物菜肴。即便是炎炎夏日,放入其中的酒或食品,都是冰凉爽口的。


历代冰鉴制作材料不同,但其冷藏本质不变。到了清代,冰鉴已然成为冰箱,皇宫和王公大臣家里,所使用的冰箱,就是用各种名贵木料做外壳。


技术并不复杂,关键是冰块难以获取和持久保存。所以“藏冰”,就成为重中之重。


《诗经》有云:“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纳与凌阴。”这描述的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凿冰藏冰的情形。西周时期,就有专门管理藏冰的司执掌。清代京城的雪池胡同,有六座皇帝的专用冰窖。


正是有这些藏冰再加上古代的冰箱,炎炎烈日下,慈禧在颐和园里,才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冰镇小吃。


单就这一点便能看出,古代能在夏天大量享用到冰镇饮料或食物的,绝非普通百姓,只能是王宫贵族。否则,也就不会有“长安冰雪,至夏日价等金璧”的说法了。


藏冰之外,唐朝末期在制造火药的过程中,人们无意间发现,硝石和水结合,能够迅速吸收热量,从而使水降温直至结冰。由此,便开启了人工制冰的时代。


如今随着技术发展,制冰早已十分快捷。四川乐山一家制冰厂,满负荷运行,每天能生产150吨冰。成熟的技术下,上海的制冰厂,日营收可达27万。如果全月无休,月营收可达810万元。


技术的进步,让人类跳出了季节的限制。一块小小的冰,见证了几千年来,我们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。


服务时间

7*24小时全年无休服务电话:
15261540017、15995213857

全市范围送货上门,可开发票